發布時間:2016-07-05 09:54:50 萬聯網
關注中物聯
7月4日,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部委公布《京津冀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將用3年時間建成高效京津冀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
《方案》指出,要培育壯大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示范企業,加快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集團,鼓勵骨干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農產品優質品牌。
北京市農產品流通協會副會長閆金全告訴記者,“從當前‘冀菜進京’的情況來看,尚存在流通環節過多造成農民和消費者兩端利益受損的痛點,因此要在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條件下,著重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
創新農產品流通體系
根據《方案》,京津冀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重點被放在了“創新”上,而“創新”又被分解為京津冀農產品流通統籌協調、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發展全程冷鏈等六大任務??偟哪繕耸且?年時間基本建立統一開放、分工協作、競爭有序、暢通高效的京津冀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成為全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先行示范區。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存在著市場分割、模式落后、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而在創新要素密集的京津冀地區組織開展以鮮活農產品為主的農產品流通創新,有利于帶動河北等周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持續增收,有利于推動三地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拓展深化區域合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活力。
《方案》指出,將綜合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現代物流重大工程包等渠道支持京津冀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項目建設。
閆金全告訴記者,“我走訪了河北八成以上的蔬菜生產區域,當地普遍共性問題在于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從事農業勞動者多為50后60后人員,農地資源分散,單干小干者眾多,難以形成集群效應,并且在市場中話語權微弱,沒有定價權也難以對流通環節構成影響力。要解決農產品進京過程中流通環節眾多痛點,必須形成科研投入、土地連片經營、倉儲設施建設三者的協同建設機制,如果存在‘長短腿’,就極容易造成農業資源浪費、流通環節效率滯后。”
重點傾向集團化發展
在京津冀三地農產品流通體系未來3年的建設中,龍頭企業、集團化發展成為重點。
《方案》指出,推動京津冀三地農產品流通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龍頭企業。其目的在于砍掉農產品流通中“小而散”的多重環節,進而降低流通成本。
“目前項目試點正在遴選之中,通過設立試點,探索建立‘產銷一體’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探索農產品流通中的創新要素。”一位北京市發改委人士告訴記者,“通過鼓勵骨干流通企業建立從生產基地到居民餐桌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支持發展‘中央大廚房’,引導農產品流通向凈菜、半成品以及成品發展。”
《方案》特別指出,支持京津冀農產品流通企業改造或建設一批適應現代流通和消費需求的冷凍、冷藏和保鮮倉庫等設施,加強“最先1公里”和“最后1公里”的產地預冷、保鮮加工、保鮮運輸、銷售終端冷藏等能力建設,有效解決冷鏈“斷鏈”問題。
“事實上,建設倉儲的意義不僅在于確保冷鏈不‘斷鏈’,更在于穩定農產品價格,減少劇烈波動。”閆金全告訴記者,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關鍵在于形成穩定的供應需求對接關系,而農產品尤其是蔬菜的薄弱環節就在于易形成波動式起伏,比如說張北縣的土豆種植,當地多年來遭遇了幾輪土豆豐收錢包不豐收的案例,就因為當地多為農民自建地窖存儲,導致敗壞率較高、合格率低,那么通過建設合適的庫存體系,不僅有效減少農業資源浪費,并且可以起到價低時收存、價高時拋出,進而穩定市場供求、穩定終端市場物價的作用。
閆金全表示,“而從建設產地倉儲、產地預處理,再到發展冷鏈運輸、凈菜供應,這是那些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小散中間商做不到的,通過發展龍頭企業,進行集團化運作,提高協同能力,才能建立穩定的供需聯結,才能穩定農產品價格,并使農民受益更多。”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