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R系統來了 國際跨境貨運通關有望省時降本
發布時間:2017-05-11 08:55:25 中國交通新聞網
關注中物聯
國際跨境貨物運輸有望實現更便利更快捷的通關。5月8日,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在北京發布《國際公路運輸系統對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暢通”促進作用的分析報告》。報告結合“一帶一路”倡議、貿易便利化改革以及2016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國際公路運輸公約》(《TIR公約》)的大背景,提出加快推進TIR系統的實施將有效提高中國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打通“一帶一路”沿線運輸通道,從而推動貿易便利化,促進互聯互通。中國交通新聞網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這一系統最快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在國內的落地。
最多可降低通關時間80%
TIR系統是一個在聯合國公約基礎上建立的國際跨境貨物運輸領域的全球性海關過境系統,發展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旨在通過簡化通關程序和提高通關效率,加強貿易與國家道路運輸的便利化與安全性,促進貿易暢通。IRU經聯合國授權管理該系統。
據悉,該報告由IRU委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進行分析研究并撰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關務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春蕊介紹,經過研究發現,TIR系統的實施,將有效降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中亞、西亞、南亞和東北歐區域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據測算,實施TIR系統后,使用TIR單證進行通關可降低通關時間30%—80%,最多可減少6天的通關時間。TIR系統所帶來的便利化效果可以使我國被認證的運輸企業將貨物更快捷地運抵東北亞、中亞、南亞,直至歐洲市場??梢灶A見的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TIR締約國之間的進出口總額也會發生明顯增加。
去年年底,交通運輸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 加快推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的意見》,提出堅持效率優先,根據國際通行的規范實踐,把提高運輸和通關效率作為主攻方向,加速人員、貨物和運輸裝備的跨境流通。按照《意見》,海關總署會同交通運輸部將積極研究實踐實施《1975年國際公路運輸公約》(TIR公約)的有效措施。
加速釋放國際道路運輸潛力
“我國貿易便利化在申訴程序、單證的簡化與協調,以及內部邊境機構合作方面仍與亞洲平均水平和中上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王春蕊介紹,截至2015年,我國已開通178條國際道路貨物運輸線路,完成貨運量3747萬噸,國際道路貨運量在整個國際貨運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
“我國目前從事國際道路貨物運輸的企業僅有300多家,這與土耳其2000多家、波蘭6000多家相比,差距也很大。”IRU東亞及東南亞代表處首席代表曲鵬程認為,TIR系統的實施將有力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通關便利化,促進中國及“一帶一路”國家在國際道路運輸領域的合作,從而進一步釋放我國國際道路運輸的潛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目前,《TIR公約》在五大洲共有70個締約國,并已在58個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沿線65個主要國家中,42個國家已經加入《TIR公約》。目前,TIR單證每年的使用量在100萬次以上。我國于2016年7月成為聯合國《TIR公約》第70個締約國。
曲鵬程介紹,TIR系統的實施只需少量的人力和設施,貨物通關時,海關僅需核對TIR單證信息、檢查運載單元的海關關封,無需對運載單元進行開箱檢查,從而減少貨物在口岸的等待時間,降低運輸成本。TIR單證同時為過境貨物提供關稅擔保。不過,只有經過批準的運輸企業和車輛才可以使用TIR系統。
企業如何才能獲得TIR認證?曲鵬程告訴記者,IRU目前正在與國內相關主管機構通力合作,加快推進TIR系統在國內的建設進程,國內企業認證資格的規則也將逐步建立。從國際經驗來看,需要企業具備國際道路貨物運輸經營資質,有足夠的信譽與資金積累。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