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馭思軟件科技有限公司: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
一.應用企業簡況
接取送達業務是中國鐵路總公司自2013年起為加快鐵路貨運組織改革而開展的一項業務,旨在從傳統的“站到站”運輸向“門到門”服務進行轉變,重點解決鐵路干線運輸“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服務短板,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全程物流服務,也是鐵路貨運努力向現代物流服務轉變的一項重大改革。
西安鐵路局所開展的接取送達業務是由其下屬企業陜西鐵易達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曾用名陜西恒順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進行運營。陜西鐵易達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公司長期從事鐵路物流經營,是國家綜合服務型AAAA級物流企業,3A級物流信用企業,西安鐵路局文明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陜西省物聯行業先進單位,并躋身于陜西骨干龍頭物流企業行列。 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元,擁有18家分子公司,公司在陜西省境內鐵路沿線投資建有大中型物流基地11個,設經營服務點58處,具有完善的倉儲設施和物流接取送達能力。截止2016年3季度末,公司總資產30257萬元,營業收入7973萬元,物流服務收入4256萬元,年物流服務總量1030萬噸.,繳納稅款348.89萬元。
目前,陜西鐵易達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所運營的鐵路接取送達業務以零散快運業務為主,經營區域遍及陜西全境和四川、甘肅部分地區,覆蓋西安鐵路局64個零散快運辦理站。與此同時,公司正積極與貨運處、貨運站點對接,準備承接30余個貨運站點的整車、集裝箱業務。
陜西鐵易達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依托于西安鐵路局,積極響應國家交通運輸部倡導的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以鐵路接取送達業務為試點基礎,申報并通過了陜西省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審核,成為陜西省首批14家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之一。
作為試點企業,鐵易達物流借助于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有效利用鐵路貨運資源,積極整合社會運力,為無車承運人在公鐵聯運、多式聯運等試點方向探索創新。
二.企業應用信息化之前的突出問題
自鐵總開展接取送達業務以來,各鐵路局由貨運處牽頭積極響應并探索適合本路局業務發展的方向和道路,統一使用鐵總集中開發的接取送達系統和App。但由于長期以來管理體制、思想轉變、業務宣傳、運力組織、價格脫節、信息化水平、系統支撐等各種原因,導致接取送達業務發展困難重重,且很難形成盈利甚至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突出問題主要有:
1.業務管理、運行、監管、考核機制不夠合理和健全
2.市場宣傳及開放程度不夠,業務發展較慢,鐵路貨運優勢未能發揮
3.運力不足,粘度低,未能形成健康合理的運力池
4.沒有形成合理、科學的運力價格體系
5.車站及司機作業質量低、時效差
6.客戶滿意度低、體驗差
7.車輛調度、車貨匹配難度大、貓膩多,無法合理的降低配送成本
8.信息系統支撐力度不夠,無法滿足各路局的業務發展
9.數據采集、報表統計、數據分析工作量大,數據準確度沒有保障
三.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措施
1.自建的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與鐵總的業務系統數據無法對接
經過西安鐵路局領導與鐵總領導及鐵總相關信息部門、業務部門的多次溝通與協商后,鐵總接取送達系統首次向路局開放數據接口,使得鐵總接取送達系統與路局鐵e達系統實現了數據的互聯互通。
2.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與鐵總接取送達系統的共存和使用關系
在西安局建設鐵e達系統之前,西安局包括其他17個鐵路局是使用鐵總的接取送達系統和App來完成接取送達業務。西安局自建鐵e達系統后,如何與鐵總接取送達系統共存,西安局各貨運站如何使用系統,是個很大的問題。
經過西安局貨運處/信息處、鐵易達物流與鐵總運輸局信息化部/營運部共同協商研討后,制定了系統建設方案和具體使用方案,有效解決了系統共存、共用的問題,這其中包括鐵e達App與鐵總接取送達App的融合和切換使用問題。
3.系統試點運行期間,如何改變老的作業習慣和作業流程,優化簡化新的作業流程,加強管控,提高時效,改善客戶體驗,降本增效,是鐵e達信息管理系統后續推廣的重要關鍵。
系統上線后,首先在寶雞東站進行試運行,試運行兩個月后,全西安局11個車務段100多個貨運站點同步上線實施。
系統試運行過程中,老的業務流程和新系統的業務流程銜接經歷了很長的一段磨合期,在運力組織、車輛調度、貨物車站交接、單據交接、客戶交接、作業效率、作業質量、司機培訓等環節都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經過管理部門、業務部門、信息部門與廠家的積極研討和協商后,問題一一得到解決,為后續的全面推廣和實施鋪平了道路。
4.運力組織與運力保障是接取送達業務開展的基礎和核心。如何有效發展社會運力,加強運力資質審核,組建強大的運力池是前期工作實施的核心。
系統上線前,運力部門制定運力采集管理辦法和準入規則,對準入的運力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簽訂合同,并將運力信息錄入系統進行審核、管理和維護,同時跟服務站點建立服務關系,為站點車輛調度提供依據。每個站點根據貨量、品類的的分析和統計,組織不同的車型組建該站點的運力池,保證每個進入運力池的車輛都有活干,并通過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獎罰分明,保持運力池活度。
5.每個貨運站點每個車型的運費定價各不相同,如何考慮當地市場因素制定合理的價格并有效的推廣和實施是非常關鍵的。
西安鐵路局100多個貨運站點,每個站點的地理環境、市場運價都不相同,鐵易達物流運力部門安排運力采購人員到各地站點進行實地調研,經過三個多月的分析和調研,制定了一套符合各站點各車型的市場運價體系,并在試點運行期間,根據市場反饋及時對運價進行了優化和調整。
6.通過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科學合理的智能車輛調度、智能車貨匹配,改變舊的效率低下的人工調度,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系統實施之前,各車務段及貨運站點各自進行車輛調度,調度方式采用原始的電話溝通方式,效率低下,回扣貓膩多,車貨匹配度低。系統運行后,將車輛調度全部收回到統一的調度中心來負責,由調度中心統一對每個站點的車輛、貨物進行智能車貨匹配,實現車貨匹配效率的最大化,從而降低配送成本,提高調度效率,從而提高盈利能力。
7.原來司機與車站的業務流程、貨物交接比較粗放,系統監管不到位,作業環節不透明,如何通過系統提高監管能力,完善作業流程,做到作業過程可視化、透明化,是系統推廣實施的一個重要過程。
系統通過優化作業流程,增加簽收驗證、App定位、拍照上傳、作業跟蹤全視圖、作業節點時間監控、超時預警等方式來加強作業管控,提高作業質量和工作時效。
8.將原來由傳統的線下統計和結算轉到線上進行結算,逐步完成結算的電子化。
大力推廣線上結算,逐步拋棄老舊的紙質線下結算方式,將運營方、站點/車務段、運力商之間的運費結算由線下轉到線上,公開、透明、高效。
9.司機接單由原來的手工接單變為語音提醒自動接單,由人工派單向公開競單發展,激活運力池活力,降低運輸成本。
10.原來業務、費用及運營數據的統計比較落后,無法通過系統直接生成統計報表和分析報告,數據采集、加工、匯總難度大,效率低,給運營方、貨運處、站點、財務等部門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系統上線后,根據各業務部門及管理部門的需求和要求,積極推廣和優化系統統計分析功能,逐步完善系統,為各部門提供專業的統計分析數據,逐步拋棄老舊的手工統計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度。
11.項目在實施推進過程中,也得到了西安局各級領導及鐵總領導的大力支持,克服了種種困難,也使得系統的推廣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成果。
四.信息化實施的效益分析及價值
.png)
圖1-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首頁
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于2016年7月5日完成寶雞東的試點上線,于2016年9-10月完成除西安西站外10個車務段的上線,并于2017年3月份完成西安西站的整體上線。
寶雞東站試點運行2個月所帶來的效益分析:
組建公路運力池,提高了運力保障能力
運力池籌建91輛車,新增車型5種,加強了貨運員與司機的業務培訓。
作業效率提升,人工成本降低
作業流程簡化了,作業效率和作業效率穩步提升,貨運站工作人員工作量降低,可以提出時間去開展貨運營銷,提高貨物來源。
經濟效益提高
試點前寶雞東站月虧損10855.7元,試點后扭虧為盈,實現盈余15000余元,同時接取、送達貨量同比都大幅提升。
客戶體驗改善
作業效率與作業質量提升后,通過對司機專業的指導培訓,通過短信通知、微信公眾號、簽收驗證等措施多方位提升了客戶的體驗,客戶滿意度也上升了很多。
西安鐵路局全部推廣后效益分析:
公路運力池及吞吐量
組建了強大的社會運力池,40多種細分車型,共1200余量輛貨車;司機日活量200余人,日處理零散貨物訂單100余單,日處理貨量近1000噸。
作業效率及質量
流程逐步優化完善,加強作業管控,簡化作業流程,提高作業效率;磨合期后,流程穩定固化,派單時效、作業時效穩步提升。
物流配送成本降低
綜合統計,接取送達物流成本逐步降低,與票面費用相比,逐步扭虧為盈,部分車務段盈利近31.87%。積極推廣智能配載,優化配載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整體效率。
客戶服務體驗提升
《人民鐵道》頭版報導,截至2016年11月底,“鐵e達”信息管理系統實施效果明顯,客戶滿意度提升27.9%。
《陜西日報》專題報道了鐵e達信息管理系統為實現鐵路全程物流、發展公鐵聯運的成功實踐經驗。
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通過系統集中調度,解放貨運站人力,大力發展貨源。
五.信息化實施總結及意義
通過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的實施,為西安鐵路局大力發展本局接取送達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了降本增效的實質性作用,同時也為鐵總進行貨運改革,開展全程物流服務,積極向現代物流轉變進行探索和創新。同時,鐵易達物流作為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有效利用鐵路貨運資源,積極整合社會運力,為無車承運人在公鐵聯運、多式聯運等試點方向進行探索和創新。
.png)
圖2-鐵e達與鐵總系統對接示例
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實施及推廣的意義和優勢:
1.依托鐵路貨運資源,可大力開展公鐵聯運、多式聯運,試點無車承運人業務。
2.鐵路貨運站點及服務網點數量多,分布廣,業務支撐能力強。
3.鐵路貨運專列及干線運輸能力強,線路多,覆蓋范圍廣。
4.鐵路貨運業務服務產品多,價格低,能滿足客戶各種運輸需求。
5.通過鐵e達接取送達信息管理系統,運營體系、作業體系、監管體系、考核體系、結算體系、服務體系都得到了完善和規范。
6.鐵e達接取送達業務的順利開展,吸納、整合了眾多社會車輛,建立了強大的運力池,為系統推廣和業務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鐵e達系統打通了鐵總數據接口,實現了數據共享,并通過APP、微信公眾號服務與客戶建立了互動關系。
8.業務多元化,零散、整車、集裝箱、批量都可以開展接取送達業務。
9.依托于鐵路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的建設和運營,可開展集散、中轉、倉儲、配送、交易、加工等業務服務。
六.系統進一步提升方向
1.深挖接取送達業務,加大社會運力整合力度,重點發展整車、集裝箱、批量等大宗業務,發揮鐵路運輸優勢,做好鐵路兩端服務。
2. 打通系統與鐵總整車、集裝箱業務系統接口,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
3.大力發展三方物流及合同物流,以鐵路干線運輸為主導,公路運輸為輔,發展公鐵聯運、多式聯運,做真正的無車承運人。
4.依托鐵路流物流基地、物流園區,重點發展多式聯運、中轉、集散、倉儲、分揀、配送等業務,加快貨物流轉效率。
5.整合資源,做好運營,發揮大數據及信息管理系統優勢,為客戶提供物流整體解決方案、優化配載方案、運力整合方案,同時產生增值經濟效益。
6.面向合同客戶、大宗客戶,開發客戶訂單系統
為客戶提供在線訂單服務,支持各種業務的發貨預約、貨物跟蹤、訂單查詢、在線支付、在線對賬等服務,客戶訂單可直接轉入鐵e達信息管理系統子系統進行流轉,一單到底,全程可視化。
7.開發信用評價系統,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
對承運商、車主、司機、車輛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并將信用評價結果運用到運力準入、運力調度、考核評估、財務結算中來,用數據分析結果來指導業務開展。
8.大力拓展、推廣移動應用
主要服務于提貨司機、配送司機、運輸司機及現場作業人員,通過手機、PAD、PDA、藍牙打印機等移動設備的應用,提供業務操作、作業閉環、單據打印、庫房盤點、裝卸車掃描、在途跟蹤、車輛定位等服務。
附:應用單位鑒定意見
最新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