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25 14:44:20 中華網
關注中物聯
從1886年第一臺現代汽車誕生,德國一直引領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和公路貨運的潮流。德國有著獨特的“車文化”,它生發出一套德國標準,約束著司機行為、保護著車主利益,高標準、嚴要求呵護著公路貨運的平穩健康發展,是全球公路貨運的鏡鑒。
改革開放40周年,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奔馳在全國大大小小公路上的貨運車輛,為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雖與發達國家的交通安全標準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國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整體逐年好轉。以中交興路為代表的企業,用數據驅動為世界貢獻著中國智慧。
.jpg)
曾幾何時,德國的公路貨運也曾經歷黑暗時代。數據上看,從戰后經濟的高速發展開始,德國的道路安全經歷了事故率先增長后回落的發展。公路貨運的野蠻生長,曾經讓德國成為道路安全的“地獄”,1972年,德國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達到了歷史峰值的18811人,較1950年增長了接近2倍!
從1970年代的黑暗巔峰,到時至今日全球首屈一指的公路貨運安全國度,德國的經驗值得細細品味。應對不斷出現的交通違法,德國人從更加嚴格、細致的角度完善了《道路交通法》,對交通違法行為給予重罰。然而一紙空文并不能保證道路的安全,要讓法律長出牙齒,就需要技術的加持,而這正是德國人下大力氣的地方。
行車記錄儀——1970年代最先進的車輛安全技術之一。為了降低事故率,1970年代德國便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所有6.5噸以上的貨車強制安裝行車記錄儀。隨著技術的發展,德國還逐步引入了駕駛輔助系統、機械防護裝置等,有效降低事故率和死亡率。
這些安全系統的一大發展趨勢,是從單純的機械不斷向電子系統過渡。從安裝防護欄,用消極的方式降低事故對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傷害,到引入自動緊急制動系統、車道偏航報警系統,德國人積極作為、主動出擊,用數據說話,讓司機安全駕駛。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頭,中國的公路貨運正在經歷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公路貨物的周轉量達59525111萬噸/公里。這一體量不僅在全球名列前茅,更在高位保持著同比約一成的高增長。平衡貨運安全與貨運效率,成為擺在所有業者面前的大事。
驗證了德國重視技術提升安全的經驗,中國大力引入公路貨運安全技術特別是普及數據平臺,行之有效地保障著公路貨運安全。2014年,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以三部委令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這個由中交興路建設與運營的平臺,連接起超過569萬臺車輛,實現了對重載貨車95%以上的覆蓋,累計接受近4萬億條軌跡點數據、8766億公里貨車行駛總里程。中交興路運維的系統,能夠實現對車輛行駛狀態、行駛里程的全方面掌握,讓安全“看得見摸得著”。
如果說以往的安全措施只是針對某個司機不聯網的個別保護,那現在中交興路對數據的高效利用,則連接起每一輛車,讓公路貨運有了“集體安全”。今年9月發生在滬陜高速上的一起事故,是中交興路通過數據預判事故、降低損失、預防二次發生的典型案例。
.png)
發送車機求助信息
中交興路大數據平臺發現:有一輛貨車的車速、路段信息均出現異常,通過數據產品“事故發現引擎”實時計算判斷后,發現涉事車輛的事故特征非常明顯。同時,涉事車輛的所在路段發生了嚴重擁堵,佐證了“事故發現引擎”的判斷。中交興路大數據平臺在數據動態分析后,通過車旺大卡App內置的卡友圈向附近司機求助,最終讓事故得到及時、良好的處置,降低了車主、駕駛員和貨主的損失,避免了二次事故的發生。
從消極處理事故,到積極預判事故,這就是數據的魅力。德國依靠嚴格法律、引入技術,打造了公路貨運安全的德國標準。在中國近幾年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數據的地位和價值變的越來越重要。中交興路在貨運大數據方面的分析和應用已經日益在行業中發揮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逐漸讓行業秩序更加有序,讓公路貨運發展環境更富智慧,達到安全升級轉型的目標。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